钢铁产业是我市支柱产业之一,加快我市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于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行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大做强产业,为全市工业经济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有着重要意义。
现状:规模不断壮大 结构不断完善
近年来,我市钢铁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产业结构得到较大改善。
目前,全市钢铁行业涉及产品种类众多,现有产能粗钢402万吨,轧钢742万吨。截至2014年底,我市规模工业以上钢铁企业53家、规模工业总产值340.7亿元,同比增长 30.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53%。
漳州已成为全省不锈钢薄板和铁合金生产加工的重要基地,并初步形成几大产业集中区,包括分布在芗城、南靖等地的钢铁生产基地,分布在台商投资区、漳州开发区等地的不锈钢生产基地,以及主要分布在南靖、平和、华安等地的工业硅生产基地。同时,在冶炼类、轧钢类、板材类延压加工、铁合金(工业硅)冶炼等几大门类中,我市先后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钢铁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也明显提高。如福欣特殊钢有限公司引进德国西马克、日本三菱日立及东芝三菱、奥地利安德里茨等国际最先进设备并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环保设备进行生产;福建凯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主要机械设备和电气设备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后,成为沿海发达地区目前规模最大,装备最精良,品种最齐全的高端板带生产企业。而在产品结构优化方面,企业生产不锈钢薄板、冷轧薄板和热镀铝锌合金钢板,冷轧薄钢板、涂镀层钢板、硅等高附加值产品产值占钢铁产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不断提高。
问题:行业经营低迷 产业基础薄弱
我市钢铁产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据市经信委相关人士介绍,这既有外部大环境的制约,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
总体而言,我国钢铁产业总体产能过剩,能源、环境、原料约束增强。国家产业政策对钢铁产业发展进行了严格限制,企业难以上马新项目;同时银行也对该产业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企业融资遇上更大的困难,这些因素都限制了我市钢铁产业的发展。
“目前,钢材产业受市场环境影响波动较大,企业库存增加,开工不足,产品产量、价格大幅度下降,生产经营成本与产品市场销售价格出现倒挂,部分企业亏损严重,行业稳定发展面临挑战。”这位工作人员表示。
就自身而言,我市钢铁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企业分布较为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总体产能较小、产量在全国处于落后地位。另外,我市钢铁企业原材料过于依赖外调,产业链不完善。钢铁冶炼的生产原料“废钢”,绝大部分需从本市以外和省外调入。现有钢铁冶炼产能及其品种,无法满足轧钢、制管、板材压延加工等企业的生产需求。
“还有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我市钢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自主创新基础薄弱,缺乏高水平专家带头人才,工艺技术和关键品种自主创新成果不多。”这位工作人员说。
对策:延伸产业链条 鼓励技术创新
优化布局是我市进一步做大做强钢铁的主要策略之一,主要工作是培育两大重点产业基地:一是依托三宝集团等龙头企业,形成高档板材、高端建材、工业用钢产业集群;二是依托福欣不锈钢、首钢凯西钢铁公司、漳州凯景钢铁公司、统一马口铁公司等企业,形成不锈钢板加工、冷轧薄板、镀层涂层薄板特殊钢加工集群。
“我们需要充分发挥现有钢铁及相关产业基础和港口资源优势,利用海西建设先行先试政策机遇开展项目对接,推动央企、外企、民企产业项目到我市落地建设。”市经信委相关人士说,其中的重点之一是依托福欣特殊钢延伸产业链条,针对性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延伸填平补齐产业链条,加快培育特殊钢产业集群。
当前钢铁产能已供过于求,产品结构调整不再是数量上的增减,而是在于产品品质的提升,在于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因而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势在必行。
这位工作人员解释道:“提高钢铁产品质量、档次,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强在工艺、技术装备,新产品新材料,节能减排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工作;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重点是在品种质量、资源开发、节能减排、工艺技术和两化融合等五个领域,提高产品质量、技术装备和节能减排水平。”
听见解
市经信委主任康溪顺:
像钢铁这样的传统产业,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更需要积极主动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努力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方面的创新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升竞争力;要发挥好现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上下游企业兼并重组,延伸产业链条;要积极推动产业上下游协作配套,推动产品在城市建设、工业厂房建设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要通过产业基地培育,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同时还要绷紧环保这根弦,实现产业低碳发展、绿色发展。
闽航发特种钢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任群:
目前国内钢铁产业正经历着转型阵痛,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治理压力,而且部分企业对转型认识不够到位。及时实行技改,并配套建设环保设施是钢铁企业实现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看目标
我市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目标是调整布局、优化结构、联合重组、节能减排、优化创新,为全市工业经济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我市将力争到2020年,钢铁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000亿元。培育产业基地和若干大企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是钢铁产业转型升级中需要达到的目标。
●培育产业基地。到2020年,以厦门港南岸新城、漳州高新区为重点生产基地,培育以特种钢、高强度钢为主的特种钢铁产业集群。循环经济得到全面推广,建成钢铁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碳排放考核示范基地。
●培育大型企业。到2020年,培育若干家专业化生产钢铁企业集团;实现集约化经营、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竞争能力明显提高、具有国内竞争力的区域钢铁集团。
●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着力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发挥优质产能,开发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产品。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有较大提高,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达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看亮点
三宝集团:技术创新促进产品升级
成立于1998年的三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拥有烧结、炼铁、炼钢、轧钢、制氧、发电、活性石灰等整套现代化钢铁生产工艺及配套设施,具备年产33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年产值超100多亿元。技术装备的行业领先水平让三宝集团得以在众多钢铁企业中脱颖而出,在2014年漳州钢铁产业的企业产值排行榜上,三宝集团名列第一。
为了保持并增强企业竞争力,三宝集团通过技术创新和改造来促进产品升级。近年来,集团产品以高端建筑用材为主逐步向工业用材升级发展。2012年10月,集团与中冶建筑研究总院联合成立研发中心,开发“高强、抗震、抗腐蚀新型建筑材料”—高强度抗震抗腐蚀钢筋;2013年获得中国核工业建设项目合格供应商资格;福建首家获得中国冶金”MC ”认证;“三寳”牌螺纹钢成为上海期货交易所注册交割品牌。集团产品广泛应用于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集美大桥、福清核电站、高速铁路、省内各高速公路等国家、省、市级重点工程。
如今,三宝集团正向一个更加高效、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绿色钢铁联合企业转变。
凯景公司:工艺创新助推企业发展
福建凯景新型科技材料有限公司坐落于台商投资区,是一家主要生产冷轧钢卷、镀锌钢卷和彩涂钢卷的外资企业,产品行销大陆、港台地区、欧美及东南亚等地。
大的产能以及工艺上的不断创新是凯景公司得以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凯景目前拥有六条生产线:一条60万吨推拉式酸洗线,一条60万吨八辊五连轧线,一条15万吨热浸镀锌线,一条25万吨热浸镀锌线,一条15万吨彩涂生产线,一条裁剪加工成型线。项目总投资1.35亿美元,占地40万平方米。而各生产线采用的多是凯景的专利技术与工艺,这改善了钢板表面质量,实现钢板高成型性、高强度性能,提高了钢板涂装的耐腐蚀性能,并大大增进建筑美学。
而对产品质量关的严格把控则是凯景在转型升级中紧紧坚守的生命线。自2001年起,凯景公司取得了SGS ISO9001质量体系证书,产品参照日本工业标准JIS生产,可满足ASTM、EN、GB等多国标准的要求,这些最终为产品带来了广阔的市场销路。
●漳州钢铁企业前十强
福建三宝特钢有限公司
福建福欣特殊钢有限公司
福建统一马口铁有限公司
福建凯景钢铁开发有限公司
首钢凯西钢铁有限公司
福建聚天铸造集团有限公司
昇鸿(漳州)五金锻造有限公司
福建多棱铸造有限公司
福建利南硅业集团有限公司
漳州闽航发钢管有限公司
●政策链接
《中共漳州市委 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速工业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推动现有钢铁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漳州台商投资区特殊钢深加工产业园规划、建设,支持和鼓励行业兼并重组,打造高附加值的不锈钢精深加工产业链,培育以特种钢、高强度钢为主的特种钢铁产业集群。力争到2018年形成400万吨高品质钢材和100万吨不锈钢精深加工能力,钢铁产业产值1000亿元,基本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内板材及金属深加工产业基地。
《漳州市〈中国制造2025〉实施纲要》将钢铁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八大产业之一,《纲要》提出,发展钢铁产业要以不锈钢板、宽厚板、冷轧薄板、涂镀层板、冷轧硅钢片、高强度线材等为重点,加快推进不锈钢深加工基地建设,推动不锈钢精深加工等高附加值下游产品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