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是漳州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也是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推动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漳州工业跨越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现状:发展相对较快 龙头带动作用初显
近十年来,我市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2004-2014年,我市机械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从25.2亿元增长至206.9亿元,实现了近10倍的增长,年平均增速达到26%,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由18.6%提高到19.1%。初步测算,2018年全市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2020年可达1500亿元。
在机械装备制造产业7个大类、54个中类、209个小类中,漳州就涉及7个大类、42个中类、112个小类,其中4个子行业的产值均超百亿元。2014年,我市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的增加值率为28.4%,实现利润总额79.29亿元,上缴税收比2013年净增12.9亿元,拉动全市工业税收增长12.8个百分点。
目前,我市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共有省级龙头企业5家,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技术中心12个、市级技术中心10个,境内外上市企业7家、省级重点上市后备企业6家。2014年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省、市级龙头企业共计实现产值225.1亿元,占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1.1%。其中龙溪股份的关节轴承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高端轴承更是处在全球领先地位;正兴车轮年生产能力1500万套,企业综合实力居中国车轮行业之首;科华恒盛UPS继电器市场份额连续15年国内第一。
问题:产品技术含量、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
尽管我市机械装备制造产业近年来成绩斐然,但是整体规模还不够大,劳动生产率、产业素质和发展层次还比较低,进一步发展面临资源要素、外部环境、市场竞争等诸多制约,亟须加快发展、转型升级。
“产业链配套存在两头不足、中间残缺的状况。”市经信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尽管我市拥有一批有实力的整机制造企业,但缺乏生产基础件、零部件和元器件产业的企业,制约本行业成套能力的形成。而原材料外购、产品市场在市外等情况,也制约企业降低成本。
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和产品技术含量低,也是无法忽视的问题。目前我市装备制造企业数量偏少、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小、散、低”的现状较为普遍,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率只有28.4%左右,金属制品制造业不到24%。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17.5万元/人,低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不到25%,研发投入还不到总营业收入的2%,鲜有自主研发的产品。
此外,我市行业信息化水平不高,产业发展环境不佳。全行业只有不足10%的企业开始智能化制造技术突破性应用,大部分企业在制作过程中还停留在传统的粗加工锻铸造阶段。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属于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但当前银行信贷趋紧、民间融资成本偏高、融资租赁业务发展滞后等因素,都加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特别是处于初创期的企业资金更为紧张。高端人才紧缺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对策:强化技术改造 深化“两化融合”
为抓住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和省“福建制造2025”的难得历史机遇,我市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创新驱动,积极实现漳州制造向漳州创造的转变,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我市正努力补齐产业链短板,深化产业内部分工协作,通过提升基础配套能力、分工协作水平、策划生成一批高端装备项目,促进机械装备制造产业走上集群化、配套化的良性发展道路。
“我们要瞄准高端,发展先进制造业。”市经信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围绕汽车、通用设备、船舶、仪器仪表等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需求,我市正积极研发、引进新产品,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扩大市场应用,缓解因用工难造成的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同时,为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我市把智能制造作为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并依托科技推动企业创新转型。
针对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突出问题,我市还制定出台相应措施文件,设立配套资金,帮助企业用好、用足、用实优惠政策。同时强化金融保障和人才培养,切实解决好引进人才和在漳务工人员的资金补助、住房、就医、配偶及子女就业、随迁子女就学等问题。
听见解
漳州市经信委主任康溪顺:
我市装备研发、制造和成套能力已具备一定实力,新常态下要加快发展智能装备制造,应以数控技术、智能技术提升传统装备发展水平,突出创新引领,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要鼓励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协作配套,培育壮大机械装备龙头企业,通过政策扶持和要素保障,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改制上市、品牌建设,带动行业快速成长。通过这一轮的转型升级,努力提升漳州制造业整体实力,使漳州制造在全省、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正兴集团技术副总林资源:
传统机械装备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粗犷型产业,存在产能过剩严重、关键技术封锁、高端人才匮乏等问题,加上受到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传统企业面临着困难重重。企业要想生存,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必须从加大产品和生产工艺的转型升级入手,进行高强度的自主研发和产品创新,同时优化生产环境,提升生产装备自动化、数控化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和调整。只有不断进行创新研发和智能化升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观周边
广东佛山
广东佛山最受关注的产业就是装备制造业。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达8000多亿元,佛山占4000多亿元。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将在珠江西岸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2万亿元产值。佛山将领衔珠江西岸,5年内打造规模超万亿元的机械装备产业带。
佛山机械装备产业不仅在总量上具有先发优势,更具有产业链上下游紧密衔接等优势。许多细分产业在全国占有了较大市场份额,如陶瓷机械销售额占全国90%,木工机械占全国市场60%,塑料机械占30%。
此外,佛山还选取了不少于100家制造企业开展试点,鼓励制造企业开展实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培育本地机器人企业,争取到2017年实现本土工业机器人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30%以上。同时依托“中国在线制造”云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本地装备制造企业与国内一流的装备制造科研院所对接,开展协同研发。
泉州
泉州市作为国家科技部确定的国家“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区域试点、中国工程院确定的“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惟一的地方试点,其机械装备业通过深入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已向自动化、数控化、智能化发展,2014年产值达1124亿元。
泉州全市已有近1000家传统制造业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应用数控技术和数控产品。市县两级每年筹集上亿元专项扶持资金,还设立了5亿元规模的“数控一代”创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数控产品市场推广应用和数控企业的项目研发、首台套开发、市场开拓、龙头企业培育等,企业年度最高补助资金总额可达1000万元。
同时,各县(市、区)安排配套资金投入,带动参与企业、行业协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金融机构和民间创投机构相关投入达10亿元,全市R&D占比首次突破1%,以30%左右的全省最高增幅增长。
看亮点
正兴集团:车轮上的智能化改造
焊花飞溅,机器轰鸣。走进正兴车轮集团漳州总部的生产车间,智能化机器组成的数控流水线上,定型产品鱼贯而过,巨大的机器手臂正快速而精准地运作。
自1996年建厂至今,正兴车轮集团有限公司已在全国拥有6家车轮生产基地,年生产各系列430多个品种超1500万套,远销日韩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最大的商用车轮制造企业,并成功在美国纽交所主板上市。从数十人的小厂成长为行业龙头,从传统的钢制车轮生产到铝轮转型,正兴车轮集团始终将重视技术自主研发和智能化改造作为推动企业高效成长的强大驱动力。
为了更好地致力于高强度、轻量化节能环保特色车轮的研发,正兴建立了一支同行业最大的研发团队和国家级车轮测试中心,先后获得127项国家专利,成功推出了散热型车轮、护胎霸、型钢无内胎车轮、石拱车轮、铝合金车轮等被市场高度认可的特色产品。其中的石拱车轮,从屹立1400多年的赵州桥中获得灵感,采用高强度车轮专用钢,用独特的拱桥式造型促使产品自重节约15%、强度提高10%以上,成为汽车轻量化发展的一个成功典范。
在专用生产线智能化建设改造中,正兴不新征用地、不新建厂房,对公司原有1条真空线、1条型钢线和1条喷涂线进行技术改造,购置轮辋旋压机、全自动平衡/摆差试验机、机器手自动焊接线和喷涂设备等49台(套),建成年产40万套日野钢圈高端客户产品专用生产线。建成后的生产线可新增产值14000万元,利税1500万元,新增出口创汇660万美元,进一步增强国外高端客户市场的竞争力。
位于华安的正兴铝车轮有限公司,更是通过智能化制造技术在锻造铝合金车轮产业化项目的运用,实现80%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流程,大大减轻了车轮制造业的劳动强度。公司新投建的自动化生产线国产化建设项目,已被列入省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填补国内铝合金车轮加工数控机床产品空白的同时,带动福建数控机床产业实现重大战略升级。
龙溪轴承集团:创新驱动促转型 工业强基谋发展
主营产品产销量居全球第一,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军工基础研发条件建设项目、军品配套研制与科研项目等三十余项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荣获中国机械行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福建标准贡献一等奖、省政府质量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数十项奖励……创立57年的龙溪轴承集团,一路走来成绩斐然。究其原因,坚持产品创新优化升级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处于“市场驱动”的成长阶段时,龙轴集团依据市场需求采取差异化战略,成功将深沟球轴承转型为关节轴承,并不断深耕优化。公司在上交所成功上市后,依靠“要素驱动”,利用雄厚资金及高端人才等优势资源,全力开拓国际市场,公司出口产品占销售收入的50%以上。
当依靠“要素驱动”的比较优势逐步消退时,龙轴集团果断采取“效率驱动”与“创新驱动”双轮战略,通过拓新、抓高、巩旧,形成具有龙轴特色的决策机制和创新体系,实现技术预研与产品开发资源利用最大化。公司现有授权专利56项,其中成功研制的重载卡车V型推力杆专用关节轴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各大重载卡车上广泛应用并量产,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抗周期能力。
在创新营销理念和模式的同时,龙轴集团围绕高端领域将市场与技术巧妙结合,不断强化工业基础,拓宽关节轴承的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同时,构建人才引培机制、提供人才发展通道,也为龙轴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11-2014年,公司资产保值增值率达203.45%,综合经济效益指数高居全国轴承行业前三位 。
●漳州市机械装备制造业产值前10名企业名单
1、正兴车轮集团有限公司
2、漳州市立达信绿色照明有限公司
3、漳州灿坤实业有限公司
4、漳州蒙发利实业有限公司
5、漳州一帆重工有限公司
6、福建华祥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7、漳州金龙客车有限公司
8、漳州万利达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9、福建福贞金属包装有限公司
10、诺尔起重设备(中国)有限公司
●政策链接
《漳州市〈中国制造2025〉实施纲要》:加快数控一代产品、高端基础零部件、工业机器人、新型轮毂、工程机械、动力装备、关节轴承、风电设备、高档仪器仪表、节能环保装备等产品的研发,力争在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四基”研发有新突破,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力争突破汽车电子、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核心技术,推动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发展。
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六条措施的通知》:明确智能制造重点和方向,鼓励和支持企业制造装备改造提升,强化试点示范,加大资金扶持,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信贷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