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目标、两个重点、八项主要任务
推动漳州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迈进
7月28日,市委全会讨论的《漳州市<中国制造2025>实施纲要》提出,以制造业跨越发展和提质提效为目标,以创新发展为主题,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为主攻方向,以重点产业转型提升为支撑,瞄准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工业基础和绿色发展等关键环节,推动我市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迈进,使先进制造业成为漳州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两大目标
到2020年 基本实现工业化
经济总量和结构进一步优化,力争到2020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约28%,重点产业发展层次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和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制造业创新体系基本完善,建立以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在重点行业建成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
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5%左右。
节能减排水平明显提高,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省政府下达指标内。
到2025年 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 建成国内知名的制造业强市
制造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全省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数控技术、智能装备和工业物联网在大中型企业得到普遍推广应用,两化深度融合水平迈上新台阶。
绿色制造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
两个重点
重点区域 突出发展片区的主导功能,推动制造业向重点区域集聚集约发展,打造支撑漳州未来跨越发展的核心区域。重点加强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厦门港南岸新城、漳州高新区、环东山岛经济开发区等“四大经济增长极”规划建设,明确产业定位,扩大规模优势,形成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将四大经济增长区域打造成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
重点产业 突出石化、食品、钢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材、造纸、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瞄准产业高端产品和关键环节,围绕智能制造、两化融合、节能降耗、质量提升、绿色生产等重点,推动产业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增长动力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换。
八项主要任务
提升创新能力
实施制造业创新示范工程。每年组织实施一批制造业创新专项,鼓励企业开展核心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研发新产品、开发新工艺、打造先进制造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围绕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和关键技术开展研发创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性整体解决方案。
增强研发能力。支持企业组建研发中心、技术中心、检测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实现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创新成果的持续增长。推行平台化、模块化、系列化的产品设计理念,普及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的先进设计技术与工具,提高产品设计能力、效率和水平。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发挥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6·18虚拟研究院”等平台作用,推动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应用。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开展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系统、物联网集成应用实施等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研究。分行业组建制造创新联盟,推动行业内创新交流和推广。
夯实制造业基础
实施工业“四基”示范工程。在轴承、仪器仪表、石化基础材料等基础条件较好的领域推动一批工业“四基”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的工程化和产业化水平。
加强“四基”应用推广。发挥需求激励作用,鼓励企业与“四基”企业开展合作研发和协同攻关,加快自主产品和技术产业化,形成研发、生产、销售的共同体。
提升“四基”研发能力。发挥科研院所的研发支撑作用,组织开展先进成型、加工等关键制造工艺及高端装备的联合攻关,引领企业开展生产系统改进和工艺创新。
提升质量品牌
推动企业质量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应用先进技术和智能化装备,推广先进成型和加工方法、在线检测装置、智能化生产和物流系统及检测设备等,提升产品质量和可靠性。
推广先进质量管控方法。鼓励企业应用先进管理制度和先进标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在食品、药品、婴童用品、家电等重点领域实施质量自我声明和追溯制度,保障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
培育“漳州制造”品牌。鼓励企业商标在境外注册,建立境外商标维权和品牌服务机构,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保护和传承老字号,提升传统产业质量水平。
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开展互联网融合创新试点示范。通过龙头企业培育、重点项目引入,引导企业以互联网为媒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带动行业关联企业向新型网络化生产模式转变。
促进工业物联网应用。开展行业龙头企业物联网示范应用,重点在电子信息、食品等行业形成典型应用案例,实现生产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化。
强化互联网基础设施支撑。推进4G网络覆盖和“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和增值电信企业重点项目进驻大数据重点园区,鼓励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为工业云提供存储和分析服务,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与工业的融合。
提升工业设计能力
支持骨干企业整合资源。单独组建或与高校、科研机构、专业设计单位共建企业工业设计中心。推动制造业与工业设计机构对接,生成一批示范项目。
鼓励传统代工企业建立设计中心。由代为设计向具有自主设计品牌转变。扶持一批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以市场化机制建设可持续运营的工业设计公共技术平台, 培育熟练掌握先进设计工具的企业和人才,主动融入国际工业设计服务外包网络。
定期举办工业设计大赛。设立工业设计奖,组织企业与境内外优秀工业设计机构、人才交流对接。
发展智能制造
推动智能化改造。实施智能化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机械、装备制造、食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行业成套设备及生产系统的智能化改造。全面推广“数控一代”,促进数控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推进“机器换工”。实施“机器换工”专项行动,推动重点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实现“机器换工”,加快工业机器人在各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
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为重点的智能装备产业,突出机器人引领智能制造发展,加强对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应用,着力突破关键功能部件、智能化仪器仪表等领域。支持企业采购本地生产的工业机器人整机和成套设备。
提升工业软件支撑能力。培育发展工业软件产业,强化产业政策扶持。推动工业控制软件、信息安全软件、控制系统集成、核心自动化元器件、安全可靠关键应用系统的推广应用,提升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装备自动化及物联网应用等方面的系统集成能力。
推动开放与合作
推进漳台先进制造业深度对接。瞄准台湾百大企业、优质中小企业,加强食品、精密机械、太阳能光伏、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汽车等产业对接。以资本、股权、技术和管理为纽带,推动漳台企业在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大数据、物联网等方面的广泛合作。加强漳台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常态化交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制定高端制造业行业标准,争取在国际技术和标准领域更大话语权,共同应对国际技术和专利壁垒。加强漳台院校合作,大力发展漳州职业教育,培养一批制造业紧缺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依托“一带一路”促进制造业对外合作。发挥漳州“海丝”节点优势,结合我市制造业优势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禀赋,鼓励我市食品、钢铁、装备制造、轻工等优势产业向境外拓展空间。深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集成电路、光电和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合作,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对接。支持制造企业拓展海外融资渠道,通过债权、股权、创业投资、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实现扩张,培育一批国际化大企业。
推动与先进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合作。加强与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先进发达国家交流合作,吸引有国际化背景的智能制造、精密机械、电子信息、IT企业在我市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运维中心、生产分支机构,提升我市制造业国际化水平。
推进绿色制造
强化节能降耗。以树立标杆、政策激励、提高标准等方式推动高耗能行业、终端用能产品提升能效水平。大力实施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电机系统节能等节能技术改造工程。加快实施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工程,推广应用节能技术装备。
推进清洁生产。推动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在钢铁、建材、石化等重点行业推广采用先进适用清洁生产技术,加快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大幅削减工业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
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加强能耗预警预报。发展绿色技术、绿色设计、绿色产品,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鼓励节能环保技术、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提升节能环保装备的智能化水平。
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鼓励园区企业间副产物交换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和水的循环利用。加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实现企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循环资源化、能源利用高效化。
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促进尾矿、废石、粉煤灰、废旧电子电器、废金属、废塑料等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推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办公用品等再制造,实现再制造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EndFragment--> ,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pagination: none; mso-outline-level: body-text; mso-hyphenate: auto; mso-layout-grid-align: auto; punctuation-trim: none; punctuation-wrap: hanging; mso-line-break-override: none; mso-vertical-align-alt: auto" class=MsoNormal>发展智能制造
推动智能化改造。实施智能化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机械、装备制造、食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行业成套设备及生产系统的智能化改造。全面推广“数控一代”,促进数控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推进“机器换工”。实施“机器换工”专项行动,推动重点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实现“机器换工”,加快工业机器人在各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
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为重点的智能装备产业,突出机器人引领智能制造发展,加强对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应用,着力突破关键功能部件、智能化仪器仪表等领域。支持企业采购本地生产的工业机器人整机和成套设备。
提升工业软件支撑能力。培育发展工业软件产业,强化产业政策扶持。推动工业控制软件、信息安全软件、控制系统集成、核心自动化元器件、安全可靠关键应用系统的推广应用,提升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装备自动化及物联网应用等方面的系统集成能力。
推动开放与合作
推进漳台先进制造业深度对接。瞄准台湾百大企业、优质中小企业,加强食品、精密机械、太阳能光伏、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汽车等产业对接。以资本、股权、技术和管理为纽带,推动漳台企业在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大数据、物联网等方面的广泛合作。加强漳台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常态化交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制定高端制造业行业标准,争取在国际技术和标准领域更大话语权,共同应对国际技术和专利壁垒。加强漳台院校合作,大力发展漳州职业教育,培养一批制造业紧缺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依托“一带一路”促进制造业对外合作。发挥漳州“海丝”节点优势,结合我市制造业优势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禀赋,鼓励我市食品、钢铁、装备制造、轻工等优势产业向境外拓展空间。深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集成电路、光电和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合作,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对接。支持制造企业拓展海外融资渠道,通过债权、股权、创业投资、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实现扩张,培育一批国际化大企业。
推动与先进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合作。加强与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先进发达国家交流合作,吸引有国际化背景的智能制造、精密机械、电子信息、IT企业在我市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运维中心、生产分支机构,提升我市制造业国际化水平。
推进绿色制造
强化节能降耗。以树立标杆、政策激励、提高标准等方式推动高耗能行业、终端用能产品提升能效水平。大力实施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电机系统节能等节能技术改造工程。加快实施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工程,推广应用节能技术装备。
推进清洁生产。推动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在钢铁、建材、石化等重点行业推广采用先进适用清洁生产技术,加快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大幅削减工业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
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加强能耗预警预报。发展绿色技术、绿色设计、绿色产品,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鼓励节能环保技术、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提升节能环保装备的智能化水平。
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鼓励园区企业间副产物交换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和水的循环利用。加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实现企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循环资源化、能源利用高效化。
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促进尾矿、废石、粉煤灰、废旧电子电器、废金属、废塑料等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推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办公用品等再制造,实现再制造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EndFrag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