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分不清楚慢性乙肝病毒携带与慢性乙型肝炎,认为“大三阳”感染的病毒很多,传染性很强,病情很重。“大三阳”都是慢性乙型肝炎,因此到处求治,花了不少钱,却还是“大三阳”……又有不少人认为“小三阳”比较轻,不会是肝炎,许多年也不检查一下。一旦发现不幸患了肝硬化,就会大吃一惊……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慢性乙肝病毒携带和慢性乙型肝炎。前者是携带病毒的健康人;后者已经发病了。两者不是以“大三阳”或“小三阳”来区分,而是以血清转氨酶有没有升高来决定的。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是怎么形成的?
极大多数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小儿时期就已经感染,可以来自母亲、家人,也可来自社会传播。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感染乙肝病毒后不易清除,这种状态一旦发生,会在较长时期存在,医学术语叫做“免疫耐受性”,从而形成慢性携带。 小儿全面疫苗免疫方案实施后慢性携带率已由10%降至1%,少数婴幼儿仍发生了感染。发生感染的主要是e抗原(HBe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可能有多种原因:我国乙肝疫苗的剂量不足;未联合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如果母亲的血清病毒水平很高,即使规范的预防方案也可能失败,这些孕妇最好向专科医生咨询;还有很少新生儿可在宫内感染;也有少数新生儿对乙肝疫苗无应答。 乙肝病毒引起肝细胞的慢性、非致病性感染。肝细胞可持续分泌病毒,使绝大多数的肝细胞被感染。而肝细胞是长寿命的,故病毒可在漫长的岁月中持续感染。 控制乙肝病毒流行,可能要有几代人的努力。
感染乙肝病毒后能不发病吗? 乙肝病毒主要在肝细胞中复制,但不太妨碍细胞的新陈代谢,故不直接引起细胞病变。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的乙肝病毒与免疫系统似乎“和平共处”:病毒不引起肝细胞的炎症破坏,极大多数感染者能保持健康;感染者的免疫系统也容忍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这就是免疫耐受状态;如果不“和平共处”了,免疫攻击肝细胞内的病毒,也会引起肝细胞的损伤。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e抗原阳性(即所谓“大三阳”)的携带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免疫耐受性,即是压制对乙肝病毒的免疫攻击,既不清除病毒,也不引发肝细胞病变,血清病毒水平很高却没有肝炎。
病毒携带,不会终身 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耐受性逐渐衰退,血清病毒核酸(HBV DNA)的水平逐渐降低,低到某一水平(≈1×104拷贝/毫升),e抗原的滴度也随同降低而转为阴性。因而,e抗原检出率随年龄而低落:婴幼儿期近90%,少年期约50%,青年期约25%,45岁后低于10%。 HBeAg(+)期:在一定时期中高感染状态是相当稳定的,HBeAg和HBV DNA水平非常缓慢地下降,血清转氨酶持续正常,肝组织学无明显病变。 HBeAg(+)期非常漫长,每年只有5%~10%携带者的 HBeAg转为阴性,大多数人需在40岁以后。
抗Hbe(+)期:这一时期的大多数携带者已是感染的恢复期,病毒复制趋于静息,血清HBV DNA水平很低或不能检出。
E抗原已经转阴的携带者,表现抗原(HBsAg)要消失还得经过十几年,只有HbsAg小时才算痊愈。极大多数携带者经过漫长的感染期后,携带状态能自行结束。因为时间非常漫长,有些人误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是终身的,其实可在生命的不同时期陆续结束感染。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多数会逐渐清除病毒而缓慢恢复,大约有25%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某一时期会发病,慢性乙型肝炎几乎都是从携带者发展来的。
携带者不需要护肝药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脏没有病变,或仅有轻微病变,并不需要护肝;当前国内外也还没有能消除乙肝病毒免疫耐受性的免疫调节药物。要想用某种药物清除乙肝病毒的携带状态,目前还没有这种可能性。政府已明令禁止在各种媒体中泛滥的治乙肝广告,但变相的广告还存在,请不要轻信。
携带者也不要无端恐惧,你的熟人或父兄患肝硬化或肝癌,是因为存在不同的感染历程,只要你了解相关知识,积极预防,你就不会有这样的结局。不必顾虑与朋友交往,共餐、握手不会传染他人;结婚、生育,也不必犹豫,乙肝病毒的传播是可以预防的。
然而,约25%的携带者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肝炎活动,且不能预知这25%的概率会落到谁的头上,什么时候落到某人的头上,所以,定期检查肝功能是最重要的。
肝脏疾病有时比较隐蔽,有时会呈潜在进展、特别是E抗原阴性的感染者。只要你能定期检查,就不可能漏掉诊断。最重要的措施是:有病毒复制的每3个月、无病毒复制的每6个月检查血清转氨酶就可以了。怀疑有肝硬化者,每6个月还要做B超和甲胎蛋白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