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联公告: 当前没有通告!  
               热门新闻
               推荐新闻
               相关新闻
   正文:
从“支那”到“中华”:家国史中的华侨沉浮
  加入时间:2014-4-16 15:43:27  访问量:1454

 

在全球移民史起伏跌宕、波澜壮阔的叙述中,这是一个与祖(籍)国有着空前紧密关系的群体:从远赴重洋讨生活到烽烟岁月里倾囊资助祖国抗战,从冲破阻挠返回祖国效力新政权参加建设到改革开放后大量回流,华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演绎了一幕幕大剧。

风雨飘摇下南洋

20143月,在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签署的2014年第12号总统决定书中,“支那”一词被正式改称为“中华”。这对于分布在世界各地特别是东南亚各国的上千万中国族裔而言,是一个特殊的消息。

2013年,一部有关上世纪60年代东南亚国家反华事件的纪录片《我是杀人魔王》,成功入围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影片入围的背后,撕开的是东南亚华侨史上不堪回首的一页:1965年的印度尼西亚,大量华人死于当局发动的大清洗。

1958年底,苏加诺出任印尼总统,以陆军参谋长纳苏蒂安等为首的亲美势力掌控内阁。很快,有损华侨利益的名为“扫除殖民经济残余”的经济政策出台。此后,作为一系列类似政策中的一个,1966年印尼议会通过法令,禁止称中国人为TiongKok或者Tionghoa,要称Cina,也就是所谓“支那”。

事实上,自1958年开始,印尼各地就出现了武力逼迫华侨迁移的事件,最终促发两国的外交冲突。1960120日,中国先后租用十多艘客轮到印尼各港口接运华侨回国,拉开了大撤侨的序幕。

196022日,印尼邦戛发生大火,华侨的房屋店铺多被烧毁。生活无着的当地华侨向印尼当局递交了请愿书:政府的政策法令和这场火灾使其无法继续居留,只有回中国一途,要求印尼政府保证他们安全离境,回到中国。随后在中国驻印尼总领馆的安排下,他们被用小船送到停泊在印尼外海的中国接侨船。这就是“新中国第一次大撤侨”,最终有6万多人回到中国。

国务院发布“在广州、汕头、湛江、海口等地的港口,设立接待华侨的机构”等指示。中国政府决定,“在广东、云南、福建、广西扩建和新建国营华侨农场,集中地大量安置归侨,发挥他们的特长,种植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回国的华侨学生和具有培养条件的社会青年,分送各学校学习。一些年老无亲人依靠的归侨,则安置在归国华侨养老院”。

在中国迁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风雨下南洋,在经历了一段极为惨烈的历史后,终于画上了一个分号。

中国历代王朝的末年,大多有不堪战乱的百姓和权力失落的贵族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主要迁徙地和避难所。

华人向东南亚发展自唐朝始,沿海居民出海捕鱼,行至东南亚诸岛。至南宋鼓励海外贸易,沿海居民竞相到海外发展。

清康熙年间,朝廷曾诏令华侨限期归国,但彼时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时期,劳动力需求量非常大,这对于中国国内流离失所、丧失土地的无业流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英国的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曾言,马来半岛的繁荣昌盛“皆华侨所造成”。而据统计,1864年到1948年的84年中,从海外至中国的侨汇折合共约35.1亿美元。

这些在海外的中国人,于清末革命时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国务院侨务办原副主任、第四届中国侨联主席庄炎林的父亲庄希泉,正是这场革命的实际参与者。

武昌起义之后,庄希泉被革命军政府派往南洋向华侨商界劝募,他很快见到了新加坡华侨商会董事长陈嘉庚。陈嘉庚一直赞助革命,他曾在新加坡见到自美国回国的孙中山,得知孙中山为节省开支竟乘坐二等舱,认为不能降低威仪,于是相赠一万元作旅费。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陈嘉庚又汇去5万元大洋。

庄希泉抵达之前,陈嘉庚已发动当地华侨为福建军政府汇去数十万元。听了庄希泉的募饷计划,由陈嘉庚出面聚集,侨商捐援汇沪银24万余两。

在新加坡,经南洋同盟会总部部长黄金庆介绍,庄希泉加入了同盟会。

同仇敌忾御外辱

孙中山曾称“华侨是革命之母”。彼时,大量海外华侨回国投资兴办实业,更有大量华侨针对袁世凯篡权组织了“华侨敢死先锋队”,回国参加反袁作战。

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军东南亚,当地一些华人家族中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每房都带走三四个人回老家,为的是“留种”。

抗战期间,以新加坡侨领陈嘉庚为首的海外华侨,再次捐献大批资金、药品支援抗日前线。大批海外华侨以“南洋机工、华侨飞行队”等形式,直接投入到中国抗战洪流中。

新加坡华侨组织义勇军,抵抗日军在新加坡登陆,最终坚持11个昼夜。日军占领新加坡后,对所有1850岁的男性华人军民进行“大检证”,其实是一场灭绝人性的残杀。

1941128日,日军入侵马来亚,12万英军在3万日军的攻击下投降。

印尼归侨郭亿器提供的信息显示,1942年,日军在印尼苏门答腊岛登陆,一群华侨志士成立了两个秘密抗日组织:苏岛华侨抗敌协会、苏岛人民反法西斯同盟,此后,两个组织合为苏岛抗日反法西斯总同盟,领导当地华侨抗日活动。

抗战军兴,庄希泉一家人也没能躲过历史洪流。早在1930年,庄希泉就前往菲律宾,在海外华侨中开展反蒋抗日工作。中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海外部计划与英方组织一个“中国留印海员战时工作队”,南洋华侨林谋盛和庄希泉之弟庄惠泉受派参加组训工作。庄炎林称,“此后,中英两国合作成立‘一三六部队’,中方负责为其输送优秀华侨青年”。

1943年,林谋盛与庄惠泉同时被委任为中英美盟国组织的“收复马来亚区”的正副区长,授盟军上校军衔。临行前,两人又对换保存遗嘱,无论谁有不测,生还者须照顾殉难者妻儿。

抗战期间,庄希泉胞弟庄朝开的财产被日军劫掠一空,在贫病中离世;胞弟庄朝荣、堂弟庄朝瑞因参加抗日,受尽日军酷刑;排行十六的胞弟庄朝松在新加坡沦陷后,参加游击抗日,被日军逮捕后,于抗战胜利前夕被绞死。

林谋盛奉命潜入马来亚后被捕,于19446月被杀。日本投降后,庄惠泉前往马来亚,寻觅到林谋盛的骸骨,予以隆重安葬。

“我要回中国了”

1949年,华侨又回来了。彼时中共发出了筹办新政协的信息。在香港,负责联络华侨、开展统战工作的中共香港分局工委书记饶彰风对庄希泉说,“中央打算请嘉庚先生来做新政协的华侨首席代表”。

与陈嘉庚私人情谊甚佳的庄希泉被新政权派做特使,前往新加坡“面邀嘉庚先生北上”。庄炎林后来听说,是周恩来亲自点将。

19491019日,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成立(以下简称“中侨委”),何香凝被任命为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庄希泉等为副主任委员。197812月,庄希泉出任全国侨联主席,并于1982年经中共中央书记处特批入党。时年95岁的庄希泉成为中共历史上年龄最大的新党员。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侨居国政府推行排华政策,大量华人、华侨被迫返回中国。如1954年菲律宾制定新政策,禁止华侨开办新的零售商业,老侨退休或死亡后,后代没有继承权——20万在菲华侨生路受到威胁,相当多的人选择回国。

为安排难侨,中侨委于19518月增设生产救济司,庄希泉任司长,后又兼任难侨处理委员会主任。

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中侨委在北京和各大侨乡开办了几十个华侨农场,对归国的华侨和难侨分别进行妥善安排。到1956年上半年,超过20万的归侨、难侨被安置。

根据中央统一安排,回国华侨首先进入各地华文补习学校学习,然后再分配工作。

亦有一些力量做了工作,“十几岁的学生,在我们华校老师的感召下,觉得应该回到祖国。”从印尼回来的朱添华回忆说,自己当时就是“十几岁的学生”。

在移民厅按了七八十个指纹后,朱添华被印尼当局收走了出生证。“要我们宣誓,走了以后,放弃印尼护照。”于是朱添华宣誓,永远不再回印尼。

临走之际,他才告诉父母,“我要回中国了”。面对惊愕的双亲,朱添华慰藉道,“家里孩子多,就当把我送给祖国了吧”。

1951621日,朱添华与学生们一起上船。大约一周的海上归程后,他们听见了码头上震天的锣鼓声。

中共新政权成立后,印尼华侨子弟陶金汉想回国读书,但他的姐夫对陶父说,孩子回去该去朝鲜战场了。被拒绝后,陶金汉回忆说,自己“闷闷不乐,像着了魔一样”。

1952年,父亲松口,临走前把陶金汉和姐姐叫到一起说,“你们回去看看,如果家里好,我也得回去了”。

1979年,78岁的陶父回到中国,与儿子一起生活9年后,安然离世。陶金汉在华侨公墓为一家人选了一块三层墓地,“我爷爷的,我爸的,我们的”。

几番归来话沧桑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共同纲领》和第一部宪法中都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应尽力保护国外华侨的正当权益”。

与此同时,大量海外华侨纷纷赶回中国,希望报效国家。广为人知的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归国故事,即代表了那一代人的热忱。

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后来追访的泰国归侨尹礼虎曾回忆道,当年他们的船驶进中国港口时,船上的一位老师指挥大家唱起《歌唱祖国》。回来后,“侨务局给我们作形势报告,平时看的是苏联影片,还参观土地改革成果展览。以后就送我们到补习班,大一点的就送到技术学校培训,年龄小的安排到学校,费用全部是国家承担”。

当初中国政府为经济困难的归侨发放助学金,每年寒暑假都组织侨生冬令营或夏令营。新加坡归侨卓炳芳后来曾回忆,“我们这些远离亲人的侨生,深感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针对东南亚一些国家发生的排华事件,中国政府在提出严重抗议和交涉的同时,开始反思侨务政策。1951年,周恩来指出:“我们愿意勉励华侨尊重一切侨居国政府的法律和社会习惯。”他指示中侨委着手研究华侨的国籍问题。

庄希泉担纲的中侨委政策研究司提出,应该改变以往双重国籍的政策,在欢迎广大华侨归国参加建设的同时,也鼓励华侨根据自愿原则加入侨居国的国籍,或保留中国国籍。

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先后与印度尼西亚等国签订了《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949年之后的5年内,中国政府共计接收归侨17.8万多人。

60年代后期,中国国内形势恶化,“海外关系”也成了侨生身上沉重的包袱。

到改革开放大幕开启前后,中国政府对华侨寄予厚望。1977年邓小平指出: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可以打开各方面的关系,“我们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希望中国兴旺发达。”“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办工厂。”

198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说,“3000万华侨华人是了不起的力量”。两年后,邓小平继续鼓励“海外的华侨、华人都回来走走,一是了解我们的国家,二是看看有什么事情可以参与,可以尽力”。华侨,又开始帮助中国了。

上世纪90年代,相关部门统计,归国华侨达到了100余万人。及至2003年,据中国侨联的统计数据,国内仍有新老归侨超过100万人。

【转载自《望东方周刊》第13期】

<!--EndFragment-->

  • 上一篇: 刘亚洲上将谈甲午战争:制度·战略·信仰·国运
  • 下一篇: 弗朗西斯·福山:美国政治制度的衰败
  • 评论   打印  关闭  顶部
       评论: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版权申明 | 技术支持 |

    Copyright© 2020-2035 漳州市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596-2029299 传真:0596-2021930 电子邮箱:zzqilian@163.com

    闽公网安备 35060202000181号

    闽ICP备20009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