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开电脑,路上看手机打游戏,回家再开电脑或看电视……只要是醒着的时间,似乎难以离开没有“屏幕”的生活,人与人的交流反而在减少。“屏幕依赖症”正在困扰忙碌的现代人,日益成为E时代的“世纪之症”.
过度沉迷屏幕影响生活
对于都市上班族来说,“屏幕依赖症”的明显特征是,上班时间不断浏览各种网站、玩各种网络游戏,或利用手机浏览新闻、发表微博、聊天、玩游戏等,或一回家就打开电视,即使不看也要让电视一直开到睡觉。如果你每天上班上网时间已经长达数个小时,下班回家后仍继续上网或看电视,面对屏幕的时间超过3小时,基本是患上“屏幕依赖症”。
“让自己生活在一个虚拟或虚幻的世界中,从而忽略了身边人的感受,这便是‘屏幕依赖症’的最大弊端。”王伟栋说。他认为,过度沉迷屏幕会直接影响个人正常生活,如减少了和家人、朋友沟通的时间,长久下去会产生隔膜甚至一些误解。如年轻夫妇,若一方沉迷于各种影像,很容易让对方产生失落感,严重的会直接影响两人的感情。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生活在虚拟或虚幻的状态中,很容易让他(她)对现实世界产生一些不满,因为工作、生活或家庭的压力,让他们很容易在影像中迷失和逃避,久而久之,则让其失去了竞争力。”他说。
恋人渐变陌生人
26岁的小米是公司白领,微博经验两年,发出的微博条数上万不等,被六千多人关注,“粉丝”数目正在朝五位数冲刺。她向记者坦言自己几乎每天都上微博:早晨醒来先在被窝里用手机向“粉丝”们道声早上好,上班途中继续挥动手指“直播”路况,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再调侃一下,甚至连吃饭的时候都会左手微博右手握叉。
或许你会认为像小米这样沉迷的女生,简直令人难以忍受,可恰恰她的男友也同属“离不开屏幕”的人群。“我们搭车的时候,或者是在餐厅等上菜的时候,彼此都不说话的,他玩他的PSP,我按我的手机,各自沉迷在自己的世界。朋友之所以说我们‘合衬’,其实是在挖苦我们,没见过哪对情侣会那么冷漠的,坐一块儿就像陌生人一样。”小米说。男友之所以不去干涉小米沉迷微博的举动,是因为他是个游戏狂人,不仅经常会约上三五好友聚集共同“爆关”,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机不离手。开始时,小米觉得自己很自由,可渐渐地她又发现,彼此间的关系由于受“屏幕”影响而变得越来越生疏。她说,这甚至是一种恶性循环,男友顾着打游戏疏忽她,她就会赌气登录微博去发泄,从陌生“粉丝”们的回复里寻求安慰,后来逐渐由一种自觉的行为,变为不可控制。
儿童也成为屏幕之奴
伴随“移动互联网”成长的孩子日渐养成“不移动”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课余生活仿佛是在电视、电脑、手机等不同屏幕间切换。《城市儿童生活形态与消费状况(2012-2013)市场调查研究报告》显示:4至6岁孩子中,约有53%会上网。
重庆市一家幼儿园老师陈婷婷告诉记者,班上的小朋友几乎都会玩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这些孩子的话题经常是ipad上的游戏,不玩反而显得“不合群”。有的中小学老师将作业留在网络邮箱里,上网成了孩子必做的功课。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治疗师魏晨曦说,手机、平板电脑的触摸屏便于低龄儿童操作,既能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又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很少有孩子能抵挡得住诱惑;再加上如今家庭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孤独、无聊,很容易产生“屏幕依赖”,以至于成了“屏奴”。
一项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孩子每天户外活动不到1小时,大部分时间“宅”着;节假日超过一半的孩子在电视、电脑等各种屏幕前呆2小时以上。
“网络是个双刃剑。”艾索儿童研究咨询公司总裁李露凌告诉记者,他们的研究表明,网络会让儿童增长见识、提升学习能力,但也会影响儿童身体体质、社会沟通能力,甚至诱导未成年人做出错误行为。
教育部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也在持续上升。
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于刚介绍说,10多年间我国各学龄段学生的近视患病率平均上升20个百分点,有三四成小学生是近视,高中生近视率更是高达80%。“除先天因素外,过早过多接触电子产品是重要原因。”
“迷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后,现实人际交往淡化,社交、语言表达能力会退化,孩子沉浸于网络虚拟世界而回不到现实生活中,跟父母沟通都困难。”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教授贾美香说,近几年因玩手机、电脑上瘾前来就诊的患者数量逐年上升,其中大部分都是交流沟通障碍。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信息爆炸”,移动网络终端则使这些信息碎片化。“第六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组专家认为,碎片化是社会快速发展的结果,但对未成年人而言,一方面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不利于形成批判性、理性化、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对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构成挑战。
心理医生指出,一些迷上电子设备的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他们的兴趣点总是游移不定,甚至连他们最沉迷的游戏,都是这一个还没有玩完,就迫不及待地想玩下一个。
防“屏幕”之患于未然
对于患上“屏幕依赖症”并已严重影响其生活的家人、朋友或同事,王伟栋说,最好及时指出他们的不良行为,或直接控制他们的行为,如晚上在家可以用断网、断电等极端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戒掉“屏幕依赖症”。其次,帮助、引导他们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很重要,例如引导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公益的活动,如各种形式的义工,多接触真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可以给他们建立一个没有屏幕的空间,尽量减少他们接触“屏幕”的机会。“态度要坚决,敢于翻脸,这样才能帮助其远离屏幕。”他说。
总而言之,一旦患上“屏幕依赖症”,就像患上“烟瘾、酒瘾”一样,需要年轻人有很大的勇气来“戒掉”。对于未患上“屏幕依赖症”的,一定要提醒自己远离屏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