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迈入新世纪才十三个年头,漳州已迎来了两轮“翻番”:2008年,我们实现了“突破千亿百亿”的目标——地区生产总值1002.39亿元、财政总收入101.58亿元,均比2003年翻了一番;四年后的2012年,我们又突破了“两千亿两百亿”大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7.80亿元和财政总收入205.48亿元,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这两个核心指标均比2008年翻了一番。
犹如一艘航船,在驶达一个港湾后,人们总会将目光投向新的远方。在通往“下一个翻番”的新征途上,第一声号角鼓舞人心:2013年第一季度,漳州经济稳健增长,五个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三位,八个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此刻,我们眺望“下一个翻番”,正是新形势下的自我鞭策。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指标,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福建省则提出要在2017年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此刻,回望漳州经济发展的轨迹,聆听工业化的足音,记录它在龙江大地的回响,是因为我们坚信:从历史走向未来,任何一种成就,任何一次跨越,都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个重要的历程:漳州进入新世纪以来,工业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工业化的步伐日益提速
历尽千山万水后,我们不妨回望航船起锚的地方。
进入新世纪十余年间,从发挥农业优势到加快工业化进程理念的提出,从工业立市到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的演变,漳州加快工业化进程的认识和行动更加统一。2011年,漳州市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工业化提速、城市化提升、现代农业提效”的发展重点。2012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化提速的若干意见》。
一个个足迹勾勒出工业强市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的轨迹;一声声足音汇聚成工业大发展的时代强音。沿着正确的发展道路,漳州工业实现增量提质、跨越发展。
——工业总产值持续突破。200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85.20亿元,2007年突破1000亿元,2010年突破2000亿元,2012年达到3051.13亿元。从2002年至2011年十年来,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51.5%,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规模以上工业快速增长。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243.5亿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85.8%;2011年2563.4亿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9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08年的312.5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750.21亿元。特别是2012年,全市新增规模工业企业数172家,位居全省各地市首位,总数占全省三分之一。产值超亿元企业585家,比2009年翻一番。规模经济成为提高生产率的最重要因素。
——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近年来,漳州市深入实施“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战略,推动港口群、城市群、产业群“三群”联动发展,形成了石化工业、装备制造、特殊钢铁、食品工业四大主导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四大战略新兴产业。2012年,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768亿元,比2008年的754亿元增长134.5%;四大战略新兴产业实现产值647亿元,比2008年的278亿元增长132.7%。
一个重要的启示:工业化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实践证明,工业化是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最强大的动力。工业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推动现代农业提效,很重要的就是把工业化的理念、市场化的运作引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从行业结构看,漳州市35个工业大类行业中,年产值超过200亿元的3个,主要集中在农副食品加工业,其中,位居漳州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的食品工业2012年实现产值750.3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30%。近四年来,全市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20家。2011年,漳州市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食品名城”荣誉称号。2012年,漳州市被国际蘑菇学会授予“世界食用菌罐头之都”称号。食品加工业的“根”在农业,漳州农业为食品加工业提供重要的资源。
——工业化带动城乡一体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紧密相关,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多年来,漳州以办好工业园区为载体,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形成了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群化发展的格局。一方面,向园区要速度要效益要质量,工业园区以5%的土地创造了全市95%的工业产值,园区在工业化提速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园区吸纳农村劳动力,解决工业化、城镇化中的就业问题。2011年,漳州市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8.8%。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949元,比增18.3%,高于全市经济增长速度5.7个百分点。继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大关后,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呈现连续九年快速增长,连续三年增幅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6231元,增长13.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582元,增长14.0%。2012年,漳州市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2%,比2011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增幅为全省最大,超出全省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比2008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
——工业化提升了发展质量。工业经济量的扩张,为我市提供了稳定的税源,工业对税收的贡献逐年加大。2012年,我市实现工业税收72.29亿元;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10.2%,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的64.1%。稳定的税收确保了更多财力投向民生,2012年全市各级财政投向民生直接相关支出164.36亿元,同比增加27.57亿元,增长20.2%。2012年全市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212.63亿元,同比增长20.3%,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二位;存款余额1525.74亿元,同比增长19.4%,居全省第四位。与此同时,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有效地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三次产业比重从2008年21.3∶44.5∶34.2优化为2012年的15.9:47.9:36.2。三次产业之间的链接与融合,优化了经济结构,提升了发展质量。
一个重要的判断:漳州已经迈入工业化中期的门槛,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任重道远
一轮轮的翻番,一次次的跨越,漳州发展正处于积累、突破、起飞的关键阶段。
市统计局有关专家介绍,根据经济学理论中普遍认可的钱纳里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的整个变化过程分为不发达经济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后工业化社会三个阶段,其中工业化阶段又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
那么,当前漳州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哪个阶段呢?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漳州市人均GDP按照2011年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折算,已经突破6000美元;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2.0%;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
有关专家表示,对比“钱纳里标准”中的关键数据,除了人均GDP已接近工业化后期阶段的标准,其他几项数据都显示,漳州迈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门槛,城镇化、工业化继续保持加快推进的态势,经济增长进入第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的新阶段。
——这是工业转型升级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工业结构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重化工业的大规模发展将成为支持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因素,一批资本密集型产业将快速崛起。预计到“十二五”末,四大主导产业年产值均可突破千亿元;“十二五”期间,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率可在30%以上。
——这是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时期。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信息化在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模式、重塑竞争格局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鲜明特征,也是“稳增长、调结构”的战略支点。信息化将为企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这是生态与产业互动更为紧密的时期。2012年我市以较低能耗支撑了较高经济增长。全年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12.5%,下降率全省最高,而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6.9%。工业化并不是发展的终极目标。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只有将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才能以更从容的姿态奔向现代化。 这是加速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充满挑战的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实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推动漳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关键在工业、动力在工业、希望在工业,只要坚定不移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全力推动工业大发展,“下一个翻番”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