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3月,由于来新中国的外宾渐增,根据外交需要,中共中央指示,筹建仪仗营,由警卫营营长王立堂任仪仗营营长。官兵分别从警卫营的两个连,以及其他部队抽调骨干组成。进入20世纪60年代,仪仗营的各项任务日益增多,包括车站,西郊、东郊机场的司礼任务以及警卫任务。
周恩来与仪仗营打交道不少,他有个特点,如果发现王立堂他们执行任务时某个细节不对路,便会当场指出来并纠正,有时还要做示范。
这天,任务刚刚结束,周恩来便提出:在这种外交场合,太严肃不好,绷着脸也不好,要微笑,当然,笑大了也不好。要似笑非笑,不卑不亢,目迎目送。
“不卑不亢,目迎目送”,王立堂回营后当即组织部队练习。没有镜子,两个兵便面对面站着,看着对方的笑容纠正、练习,再练习、再纠正。
周恩来每每出访外国,都会留意国外仪仗队的礼仪特点,将所见所闻,适合中国吸纳的经验,给仪仗兵们带回来。
在他出访印度尼西亚回国之后,便说,人家仪仗队有陆、海、空三军,我们的仪仗队也要有。外交部随即要求国防部下通知执行,自此,一直以来只有陆军的仪仗队变成了陆、海、空三军仪仗队,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的形象。
枪林弹雨,重大事件,王立堂经历得太多,唯有一件事,一直压在心里,像块钢板。这是他人生中最窝囊的一件事。
1957年9月27日,按预先安排,王立堂要率队迎接匈牙利总理和保加利亚议会议长。在场迎接的中方领导人是周恩来和刘少奇。
任务现场,当飞机平稳落地,机舱门缓缓打开,在场的所有人都惊住了——原来,两个国家的首脑竟然同坐一架飞机抵达。
怎么办?领导现场拍板,把仪仗队的两个分列式阅兵合为一个,同时,王立堂要向两个国家的首脑连喊两个国家的报告词。
王立堂高度紧张。只见他“咔咔”上前,一敬礼,匈牙利总理的名字喊完了,到了喊保加利亚“议会议长”的时候,他突然卡了壳,脑子里连半个标点符号都不剩下,一片空白。憋了半天,忽然看见时任人大委员会委员长的刘少奇,竟鬼使神差地喊出了“请委员长检阅!”
任务结束后,王立堂心里难受极了。窝囊啊真窝囊,这感觉如同战争年代丢失了阵地一样。师长安慰他说:“这不怨你,本来说好了是两次嘛。不怨你。”
可王立堂仍然感到内疚。他王立堂,从当兵的那一天起,从来没有犯过错误,挨过批评啊。
他独自站着发呆,心里七上八下,脑袋嗡嗡作响,汗水顺着后脊背沟往下淌。片刻,外交部礼宾司的人走过来,递给他一张纸条,说,这是总理给改的报告词。报告词很简洁,没有了国家和人名……
【摘自《大国威仪: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60周年纪实》,西苑出版社出版】 |